欢迎光临大为书画网    今天是: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大为书画网
书画评论
返回上页
您当前的位置:大为书画网首页 -> 书画评论 -> 查阅
袁武: 恰同学少年--我与玉珩


来源:无    浏览次数:6971    日期:2020/11/16

 

 

书画家吴玉珩先生

    吴玉珩: 字楚白,1957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六届理事、书法家协会维权和鉴定委员会委员,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省直分会主席,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组织联络委员会、发展交流委员会主任,创作评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 大为书画网

恰同学少年
——我与玉珩
 袁武

  七十年代初和玉珩兄结识,因为共同的书画爱好,我们成为课余时光厮混在一起的少年伙伴。中学时的玉珩不是单一地写书法,也时常地画画。那个时代除了学校的图画老师,我们学画是没有真正的专门老师教我们的。这样说也似乎不准确,我们各自的邻里都有一位书法名士。当时我们两家所居的距离虽然很近,但还是相隔几条街,他家在紧靠松花江边的头道码头,我家在临近人流如潮的牛马行。他家的胡同深处住着当时吉林市国画圈中大名鼎鼎的花鸟画高手宋辛程,我家对街胡同口住着同是业内的山水名家吴士淳。我们分别是两位行家的弟子。当时的两位师傅都互相的不服气,常常当着各自的徒弟讲一段对方师傅的“轶事”。好在,我和玉珩都不受两位师傅的影响,也不把他们私下里讲的“轶事”传给对方的徒弟,我们依然如故是要好的发小。文革后期的中学生,不仅没有作业,就连学业也是可有可无。我们终日里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还模仿画家的样子,三天两头的跑到野外,去画我们自己都弄不懂的写生。江沿长堤和粗大的岸柳,桥头石墩和高耸的教堂,都是我们写生的素材。我和玉珩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一专一能,在同伴中除了画画之外,一无是处。而玉珩却是一专多能,兴趣广泛。还是高中时,他的书法已是小有名气了。行书、隶书双管齐下。让我们羡慕的他还能唱上一段段有板有眼的京剧。当然是那个年月流行的革命现代样板戏。经常是在画友们对景临写的旷野间,玉珩会高声大调地清唱一曲名段,响亮的“今日痛饮庆功酒……”惊震四野,使得画笔和画板一同摇晃。更令我佩服的是他非凡的记忆力。文革时期,文化单一,知识匮乏。几乎无书可读。玉珩不知从哪知晓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常常不经意中讲出一位革命先驱,连同经历、贡献、历史、意义全套叙述,比学校的历史老师讲得还丰富而有意思。至今还记得陈其美这个革命历史人物,就是第一次从玉珩口中得知的。他的求知兴趣和丰富的知识结构,使他在我们这一帮书画伙伴中,显得成熟而高人一筹,也使之最先考入大学,成为我们中领先的起跑者。这是后话……

吴玉珩作品<<中堂 对联>>

  一九七五年高中毕业,我们都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转眼间,我们从都市学画少年成为大山深处的“知识青年”。玉珩插队到永吉县的三家子,我插队到桦甸县八道诃子。知青岁月,除了农忙时,不得不去干些农活,我多数时间仍然在学习画画,方法就是临摹图片上的国画作品。画得很杂乱,从山水、花鸟到人物,既画工笔,也画写意。在那远离文化的乡村,学画更没了法度和路数。以致于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我真正去应考时,才发现我少年的学画过程就是一个胡画过程。高考所需要的素描、色彩、速写写生,我全然不会。第一次的高考失利,我整整有一年时间不画画了,因为我觉得自己干脆不会画。那是我整个绘画人生中跌入的最低谷。从一个学画伙伴中的佼佼者回到了零起点。幸亏被招工回城,成为吉化公司一零二厂一名正式工人,才使我从消沉中走出来。特别是在一零二厂被当作一名有特长的“画家”工人派上用场,又慢慢地找回自信。自此后,我不再盲目地乱画,完全投入到为高考学画的训练中,那不遗余力的考学动力,有一部分来自玉珩的影响。因为他很幸运地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金榜题名,迈入大学的校园。虽然自下乡以后,我们不再像学生时代,有更多的时间见面,但每次回吉林市,不论是“知青”时回城探亲,还是大学时寒暑假期,玉珩都会频频地来看我。每每相聚,玉珩的内心状态我不得而知,但我却不平静。大学生的吴玉珩知识储备,眼界见识,表达能力,无不如虎添翼,远远胜我几筹。身为吉化公司一零二厂尿素车间的电钳工,我只能暗下狠心追赶这位昔日的同伴。一九八零年,我如愿以偿考入大学。此时,玉珩不仅即将完成学业,而其书法功力和艺术水准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写出了个人的境界。书法有法,我的理解就是追随传统,因为没有传统就没有高度,还要显示个性,没有个人风格,就没有意义。玉珩的书法在其多年的努力中,使两个方面都得到了自由的驾驭。那时,我俩时常有合作。我所完成的作品由他来题跋。前不久,玉珩还从他收藏的旧字画堆里找出一幅八十年代初,我俩合作的《东坡词意图》。现在重读那个年代的画,就验证了我前面的说法。那件作品中,我所画的东坡像,生硬呆板,不似东坡先生,却似当年样板戏“红灯记”里的李玉和,而玉珩的题字却是成熟自如,竟然在画中以行书题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玉珩题”连我的名字都没题上。可见其自信程度。自信是能力的体现。投身在数十年的政府行政工作中,只能用有限的业余时光,关注他的书法爱好。对书法的倾心和现实工作中的责任,使玉珩成为一个南辕北辙的人。但他能够将复杂有序的行政工作做得有模有样,将法无定法的书法艺术捋顺得一清二楚,实是难能可贵。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两个昔日的发小,今日从政、从艺的两路人友情依在,遥遥相呼,互助并进。如今,我们也算都有了自己的一亩方田,不能说我们的作品将成为书画史中的经典,但总算是不负少年时的追求,青年时努力,总还是把一个梦做了这么长久。

吴玉珩书法对联

吴玉珩书法作品

   七十年代末,吉林市的《江城晚报》一页书画版面上,曾不约而同刊登了玉珩和我各自的一幅作品,那不是介绍我们俩的专版,我的画和玉珩的书法挤在诺干小豆腐块的图片中,那应该是我们第一次发表作品,而是同版登载。我已经记不清那一天看见那报纸的心情,一定很兴奋,也许由此还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未来翱翔一番。但我敢肯定,绝不会遥想到,今天我们各自有这么多作品汇集成画册出版。我不是理论家,也无意对我们当下的作品做评价。只是少年的伙伴,几十年走下来,依然有共同的爱好,相同的志趣和越积越厚的友情,令我情不自禁地提笔追述一些曾经的逝日片羽。岁月长河,千流归海。三十多年前,我们从松花江边,画着江水和白云,伴着腥腥的水草味一路走来。今天想父老亲人献上这样一本合集。艺术水准的高下并不重要,却有一份特别的意义——它在唤醒我们的记忆,让我们在疲劳紧张的生活现实中回到那个一切都贫瘠却自由、清淡、无欲无求的生活年代,那是我们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每每想起都溢满幸福……

本文作者 袁武先生

    袁武: 1959年9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历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教授;北京画院执行院长,2017年3月辞去北京画院执行院长之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画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来源: 视昔堂画廊


 
网站首页  |  艺术动态  |   书画名家  |   网上画廊  |   陇原书画  |   书画评论  |   名家访谈  |   创作心得  |   视频之窗  |  
Copyright © 2005-2020 大为书画网 (www.gsdwh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业务热线:18893142737  13893239127  邮箱:gsdwhm@163.com
地址:兰市州安宁中兴小区7-6-3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辩率
本网站所涉及的图片均来自大为书画网  最终解释权归大为书画网所有
网站ICP国家统一备案号:陇ICP备13000632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910号